员工养老金被“收回” 法院判保险公司赔偿18万
誰說安靜的內向者沒有當「行銷專家」的本錢?誰說害羞的內向者無法勝任「國際慈善募款工作」?誰說話不多的內向者成為「職場導師」沒有說服力?本書作者以「內向者」的身分現身說法,描述了她長期以來與外向文化之間的搏鬥史,破解一般人對內向者的既定印象與框架。
你可以想像這樣東西放進你家儲物櫃或衣櫥裡的畫面嗎?需要用塞的才能把東西放進去嗎?你願意做一個固定決定,認可這樣物品確實對你和你家有用處嗎? 決定購買之前先問問自己這些問題,是一個無敵有效的物品收拾習慣。你是可以馬上就進入一個沒有雜物的生活,但你最後還是會重回半年前那個家裡雜物一大堆的狀態。
舉例來說,早上煮了咖啡之後,就把奶精收好,將湯匙放入水槽或洗碗機。你家之所以快讓你受不了,最有可能是因為是它還兼做超巨大雜物抽屜之用。我不知道自己開車載著清出的物品去街上那家二手商店的物資捐獻寄放區幾次了,總之數都數不清。盡快將東西歸位,抵銷雜亂的磁性。你和我需要一種處理物品的做法,幸運的是,我們確實有辦法。
只要每天花心思培養收拾物品的小習慣,你家就會變得更有條有理、更討喜,你甚至搞不清楚這是怎麼辦到的。物品收拾習慣一:盡快物歸原位 物品像磁鐵一樣會互相吸引。所以,這是一本認真思考「一位導演」創作與思想過程的編著。
從他進入中影到獨立製片、跨國製作,到近年來進入當代藝術等領域,他這三十多年來的創作歷程,我覺得應是為這全方位的藝術家系統地整理他的作品與相關學術研究的時候了。差不多2017年底,交通大學出版社委請我企劃人文藝術書系時,我覺得時機成熟了,交大出版社的出版能量能支撐起這本書我們所設想各環節的需求,所以大概是2018年初,我趕快催促孫老師我們該動起來了。曾炫淳(後簡稱「曾」):孫老師2013年在北京出版《蔡明亮:從電影到當代/藝術》及次年在台灣出版的《入鏡丨出境》,我剛好都在出版現場,我們平時常會交流研究近況,偶爾討論到電影學門、台灣電影研究乃至華語電影研究的發展現況,聊到最後就會回到蔡明亮電影。這次我們敲定的是,我們下定決心要來做,及這本書的調性要打破傳統學術論文集的面貌,此外就是譯者的選定,這個人既要懂電影研究又要有豐富的翻譯經驗,同時我們確立了這本書所要選錄的篇章。
可想而知那是不可能的啊。文:王振愷 前言 近一個月來,能發現有許多台灣電影研究與電影史相關的書籍著作面世,過去總被視為小眾市場的電影書,能有這樣的榮景相當罕見。
編註:本文特別感謝孫松榮教授與曾炫淳先生針對訪談稿的悉心補充。當然,過去在華語世界的學術出版專書中可見關於侯孝賢、楊德昌、李安及王家衛等不同導演的專論,但多以主題方式來呈現。另一本則是由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堪稱近年來華語電影研究最重量級論文集《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出乎我意料的是,歷年來相關文獻的數量已超出侯孝賢、楊德昌與李安等導演。
涵括了蔡明亮導演長片創作三十年、跨領域創作四十年的討論,可以說是將這位世界公認為作者與大師的藝術家,進行一個最完整詳盡的創作爬梳。因為今年是蔡明亮短片創作四十週年,長片創作至今也差不多屆滿三十年。這也進一步讓我有意在這本編著中,體現出兩個互有關係的目的與主旨:在主要爬梳導演所創作的十部劇情片生涯的同時,也有意識地要開展出相關的電影研究方法論,藉此探查影片創作與學術研究之間的對話關係。蔡明亮最早從1980年代的小劇場、寫電影劇本與電視劇本,到1992年完成第一部長片《青少年哪吒》。
接下來便開始聯繫原文作者洽談授權,並請出版社同仁支援,盡快與國內外版權所屬機構交涉,之後翻譯工作才能接續進行。因為學期間,行政、教學任務繁重,到我們約在台大附近碰面正式洽談,已約莫是六七月剛放暑假時。
這當中包括學院裡許多新一輩研究者,對於蔡明亮作品採取不同論題的關注。過程中我們經歷蔡導持續創作出《你的臉》、《日子》,還有很多的展演活動,也經歷了2020疫情年,最終我們的確是有意為之,故意放在2021年出版
軍方電台報導還指出,在19日與衛生部官員談話時,艾許還表示不確定疫苗對變種病毒也會有保護力。「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統計,截至今(24)日全球已有超過9800萬人染疫,並有211多萬人因此死亡。《中時新聞網》、《香港經濟日報》報導,截至1月17日的調查,已接種輝瑞疫苗的以色列市民當中,有1127人出現副作用,大部分屬於輕微症狀。以色列軍方電台(Army Radio)披露,在以國19日內閣會議討論是否擴大全國封城前,首席防疫專家、艾瑞爾大學(Ariel University)教授艾許與衛生部官員談話時,質疑輝瑞和BioNTech疫苗接種一劑後的效力。有293宗個案報告出現疲累、頭暈、發燒等的副作用,另307人於接種後打針位處腫痛、發紅等,均屬局部及短暫不良反應。而在1月10日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下圖右)也率先接種疫苗: 《BBC》報導,民眾在接種疫苗後仍然感染病毒,疫苗的有效性受到質疑。
衛生部門續指,有13人接種輝瑞疫苗後出現有「面癱」徵狀的貝爾氏麻痹症(Bells palsy),當中3人接種疫苗後口腔出現金屬苦味、2人呼吸困難,以及1人於接種後暈倒。報導引述艾許的話指出,許多人在第一與第二劑的間隔期間確診,顯現接種第一劑後的效果「比我們原先預想的低」,接種第一劑後的保護力數字也不如輝瑞所講的。
按照人口比例,目前為止以色列施打的比例領先全球,估計已有212萬人注射243萬劑疫苗,占總人口近四分之一。據稱艾許建議延長全國性封城兩週到2月4日。
但英國《衛報》引述以色列衛生部公衛司司長普瑞斯的話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因為個人在接種後沒有建立足夠的抗體,隨後又接觸到了病毒。另外1人則沒有透露病歷及年齡。
《中央社》報導,目前至少有60個國家或地區,相當於全球61%的人口,已經展開施打疫苗的行動,但9成的疫苗集中在11國注射。輝瑞聲稱,他們的疫苗打完第一劑的保護力約在52%,但接種完第2劑後幾天就可提高至95%。美國之音(VOA)指出以色列的疫苗接種速度居全球之冠,全國930萬人裡已有200多萬人至少接種了第一劑。以色列媒體則稱接種完第二劑的人超過40萬。
以色列衛生部公衛司司長歐若普瑞斯(Sharon Alroy-Preis)宣稱,接種完第一劑14天後,染病人數減少約50%,但這只是初步數字。在全國接種一個月後,以色列衛生部官員原本希望單日確診與重症病例能出現顯著下降,但卻看不出有此趨勢。
在各廠疫苗陸續緊急授權後,以色列為目前施打輝瑞(Pfizer)和BioNTech疫苗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以色列時報》指出祭出封城與大規模接種後,感染狀況與醫院負荷仍無法減輕的禍首應是變異病毒,特別是英國的變種株。
然而以色列當局防疫首席專家卻出面質疑,指疫苗接種第一劑後的效果「比我們原先預想的低」,有超過1萬2400人在打過疫苗後仍感染武漢肺炎,其中69人是打了兩劑後仍確診。此前已有3人接種疫苗後死亡,其中2名死者分別為75歲、88歲男子,他們均患有心臟病。
而日前曾發生一名88歲老翁注射疫苗後死亡,當局正調查死因是否與生前的健康問題有關我認為這是要很小心觀察的細節,這只是個案,還是進步派記者真的都這樣想。這三篇文章的英文標題都採用了肯定句,也不約而同地出現了「the worst secretary of state」此一形容,這樣的下標方式在評論性質文章是可接受的,代表了作者本身的個人意見。Photo Credit: The New York Times 搜尋結果畫面中間此篇,就是中文網翻譯報導的原文文章。
哪些人給了蓬佩奧「最糟糕國務卿」的評價? 英文版的報導段落裡,在陳述官員與分析家為蓬佩奧貼上「(美國)史上最糟糕國務卿」的文字,其實附上了三篇文章的超連結,先後依序為卡普蘭(Fred Kaplan)在《Slate》雜誌的評論、湯瑪斯・傅利曼(Thomas L. Friedman)在《紐時》的評論,以及《華盛頓郵報》代理編輯戴爾(Jackson Diehl)的評論(中文網報導同樣有超連結,唯一沒附上的是傅利曼的評論)。媒體刊登這些評論性質的文章,也不代表為作者(及其立場或觀點)背書。
光是標題就可以很顯而易見地看出差別,英文版的標題大意是在說:在川普總統任內帶領國務院的蓬佩奧,為美國留下了曖昧、含糊不清的(政策)遺緒。雖然在新聞寫作上,我們都曉得放在報導尾巴的資訊重要量是整篇報導裡最稀少的,但以新聞工作而言,這樣的處理仍是失格的。
較有問題的是《紐時》中文網對這篇報導的翻譯,以及下標方式。「Dubious」一詞雖然不是中性的描述,但相較於中文版直接在標題寫明「史上最糟糕」,兩者還是有一段明顯的差距。